1、資料極少,是列入CITES附錄I和1996年IUCN紅皮書目錄的極危種,其繁殖生物學的資料主要來自人工飼養(yǎng)場。
(資料圖片)
2、形態(tài)特點:中型鱷,成體最長可達400cm,常見成體長250~300cm,孵出雛鱷長越25cm。
3、吻中等長,稍凹,長度約為吻基寬度的1.5~1.6倍。
4、兩眼眶前端有一對短的尖銳的棱嵴,額上介于兩眼眶之間有一明顯的眶間縱骨嵴,鱗骨突出成一高嵴。
5、口閉合時第四下頜齒嵌入上頜的一個外刻痕內,該齒外露。
6、下頜骨聯合延伸到第四或第五齒水平面。
7、所有齒均植入牙床上分離的窩內。
8、齒式:5+13~14/15。
9、前肢指基部有微蹼。
10、后枕鱗由4塊稍大的鱗片組成,排成一橫排,左右對稱,鱗片彼此分開。
11、項鱗6塊排列成群,中間4塊排成一正方形,正方形外側各附1鱗,項鱗與后枕鱗及背鱗彼此分開,距離較大。
12、背鱗16~18橫排,每排6鱗,背鱗被限制在背中部,不伸向體側。
13、體側每邊有2縱列稍大且略突起的鱗片。
14、尾背有雙列鬣鱗19~20對,單列鬣鱗17~19個。
15、腹領由稍擴大的鱗排成一橫排。
16、腹鱗有皮膚感官,30~34橫排。
17、尾下鱗環(huán)列,泄殖腔孔周圍為許多小鱗所環(huán)繞,后緣與小磷插入較大的環(huán)狀尾下鱗之間,向后延伸5~7圈,因此,看上去泄殖腔孔后緣有一條細線向尾后延伸,這一特征是泰國鱷的鑒別特征。
18、上體呈暗橄欖綠色或淺棕綠色,帶有黑色斑點,尾和背上有暗橫帶斑,腹部呈白色或淡黃白色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